攝影教學

2013050410:08

 

常出國,又愛拍照的人,就真的不學攝影不可了--

 


 

以上是我的數位相機拍的。希望有一天我也會成功!

從網路抓下來的教學資料!

 

拍照,從零開始 之一:拍照的原理

從這篇文章開始,eason我打算寫一些(?)系列文章來說明拍照這回事
這篇文章篇幅將不會很長,因為我知道原理這種東西只要多寫一個~睡著的人就會多一個...

不過為了讓資料更為完整一些,我這邊提供了中文維基百科與較為詳盡的英文維基百科給大家參考。


攝影(PhotographY)這個字是由希臘文中的「光線」與「繪畫」所組合而成,所以顧名思義簡單來說攝影就是『用光線來繪圖』。

按這裡檢視圖片

如果要以白話的方式來解釋這個的話,我可以簡單的跟大家說
拍照的動作,指的是「影像的擷取過程」~就醬而已@@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不透光的盒子
現在我在盒子上鑿取一個細小的孔洞,而光線勢必就會透過這個孔而照射到盒子的內部。
而這個動作,就是拍照的原理。

相信大家國中時代都學習過透鏡成像(認真的同學可再參考維基百科),把那個觀念放進上頭那個有洞洞的盒子,就已經接近一個標準的攝影過程了~

綜合攝影的原理與現代的觀念,簡列如下:
1. 可以感光的材料(底片/數位感光元件)
2. 一個可成像的透鏡(一般指的是鏡頭,無論大小型相機)
3. 確保感光介質不會受到外界光線干擾的暗室(通常指相機機身)
4. 可以控制其感光介質之感光時間的機構(常指快門/光圈機構)

所以不論數位相機還是底片設備,在原理上頭~大家都是一樣的~
然而拍照的過程就簡略說明給大家
1. 光線透過鏡頭
2. 鏡頭內的光圈控制了進暗室的光量
3. 快門機構控制了光線進入的時間長短
4. 感光介質吸收了被光圈與快門控制好的光線量與曝光時間



原理這東西就這樣而已@@
說真的,沒啥好講的~
但是現在的朋友們在玩機器的同時,是不是通常都忘記了最根本的東西而產生了本末倒置的情形?
我們一起來認真的體驗「拍照」這回事吧!
(嗄?聽不懂?沒關係,我們等下一篇.......
 
 

轉貼到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啊啊啊~
單眼相機好專業喔!
單眼相機一定很難~
單眼相機不是我這種菜鳥可以用的~


在大家看完第一篇文章拍照,從零開始 之一:拍照的原理 後,大家疑惑(以及續集)現在都可以獲得解答了!
這篇文章將會帶領完全不懂相機的夥伴們走向敗家愉快的攝影路。



單眼相機有何不同?
嗯...怎麼講,很多人都以為那種很大台的相機、鏡頭比較粗的就都是單眼相機;甚至是擁有P/A/S/M操控模式的就都算是單眼相機。

嚴格說起來,單眼相機的全名為「單鏡頭反射式相機」,意思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畫面是由鏡頭所提供的。


這個絕對不是我唬爛...你一定以為所有的相機都是由(拍照的)鏡頭產生預覽的畫面,錯!那是因為我們現在都被數位相機與照相手機給養壞了胃口,早期傳統時代(開始講古了!?)的照相機通常有兩個鏡頭,一個鏡頭是拍照的、另一個則為觀景窗所使用。

大家回想以往我們所拿的傻瓜底片相機,是不是要透過上面的一個小窗口來看所要拍的畫面!?沒錯,這就是觀景窗(你就當作是另一個鏡頭吧!),而這個觀景窗所看到的畫面跟實際上所拍到的畫面是略有出入的!
至於原理嘛...我想如果我解釋下去,這篇文章的收視率絕對會大幅滑落的,所以..科科



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 


圖片中黃色的範圍就是光線的路徑,透過編號1的鏡片組(就是你的鏡頭)來到了反光鏡室(編號2的空間)
接著垂直往上再經過對焦屏的那些碗糕,到了7號的五菱/五面鏡把光線影像給輸出到觀景窗(編號8)

拍照的程序與動作我詳說如下:
1. 半按快門對焦
2. 對焦完成後快門按到底開始拍攝
3. 鏡頭光圈縮至拍攝者所設定之光圈大小(鏡頭裝在相機上時是以最大光圈以供拍攝者取景)
4. 反光鏡上升(觀景窗變黑)、開啟快門廉、感光元件感光
5. 曝光時間達到,關閉快門廉、放下反光鏡、鏡頭光圈再次成最大開放光圈
6. 相機裡頭的晶片運算並顯示照片在相機的液晶螢幕上
7. 下面沒了。

其實跟潛望鏡的原理頗為類似~這樣的好處就是(理論上)你在觀景窗內所看到的畫面會跟你所拍到的畫面一模一樣!

btw,千萬別問我那為什麼一定要鏡子?因為有那鏡子才能夠讓你的觀景窗看得到畫面,且感光元件(就是編號4)也能吃到你想拍的畫面啊啊啊啊啊啊啊~~~~




總而言之,不管是傳統阿公公的單眼相機還是你(準備)花大錢買的最新型數位單眼,其最大的重點就是「他有一個鏡頭,肚子裡頭還有一面反射鏡(多數都可更換鏡頭)」。符合這個遊戲規則的~就可以啦!






為什麼單眼相機畫質比較好?

因為數位單眼比較貴?
因為比較大台?

因為比較重?

因為是黑色的?

因為拿起來比較嚇唬人?

因為可以當防身器材?



...我就簡單這麼說好了@@,畫質會比較好的根本原因就是「用料比較好」。

在電子產品的世界並不存在著「用心成就好產品」這回事;你給它好的零件它就好,沒有那種差勁零件+用心製作=優秀成品這種鬼東西的~


通常來說,一台數位單眼相機的所有元件都比一般的輕便型數位相機好上不少,而這些零件裡頭影響了畫質最重要的幾個元件分別就是:鏡頭、感光元件與影像處理器。

一般數位單眼相機的鏡頭在光學品質上都是比一般隨身型數位相機要高很多的,同時更有著高品質大尺寸的感光元件,以及性能較為強勁的影像處理器。總和以上幾點~即造就了這個敗家的錢坑....噗





延伸來還可以討論看看「高階單眼跟入門款的差異」
多數朋友可能會認為入門款與高階款的差異不過就是規格表上頭那些資訊
但是通常有另外幾種東西是規格表不會寫出來的~
比如對焦系統的性能、感光元件的解像力....等等



光圈跟焦距是啥東西?

光圈是啥鳥?

單眼相機上頭所使用的是最為常見的虹膜式光圈,其構造為數片弧形金屬片所圍成,再透過金屬葉片的旋動來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量


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 
上為開放光圈,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
下為縮光圈-光圈越小,進光量越少。


不過要注意的是,一般我們所稱的大光圈是指數字小者~

光圈多是以f值表示,所以f/1.4的光圈是比f/8的光圈來的大的,且大很多很多。

光圈除了上述的控制進光量外還控制了一個大家都很迷戀且重視的東西,就是「景深」。(另外大家有空還可以參考一下景深在維基百科 上頭的說明)

大家想像一下一條無限長的尺,由鏡頭前開始跑;景深所控制的,就是"這條尺的清晰範圍"。
從0到無限遠的區間內,也許只有1.5公尺到1.8公尺這段是清晰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稱1.5m~1.8m的這30公分為該設定的景深範圍~
在這範圍之外的,均稱之為「景深外」,也就是俗稱的『散景』。
如果無法理解的朋友,我給你一張圖,保證你懂~


這張圖片我刻意弄的大一點,大家可以非常非常清楚的看到
整個畫面只有右下角那最靠近鏡頭的小黃花是清晰的(程度約莫3~5公分),其餘的都是模糊的,同時更可以注意到
越是遠離右下角的小黃花,其模糊的程度更是給它糊的七葷八素天荒地老~(因為遠離了景深範圍)


這東西更不用說了,最常見的效果就是這招!
利用景深的控制,將人物置於很淺的景深範圍內,而其他的東西就全部的模糊、模糊、模糊~

以上兩張範例照就是俗稱的『淺景深』
"通常"所用的創作方式都是利用單純而不顯眼的背景來凸顯畫面主題。

接下來這張,就是所謂的「深景深」。
承接上面的例子,就是這條尺從一定距離到無限遠的這段範圍,都是清晰的~

大家可以看到,從畫面底下較靠近攝影者的草皮、到中間的樹幹以及最後面的樹枝與樹葉都是清晰可見的
(那是剛好陰天,否則要是有雲的話連雲都會是清晰的。)


在說明完了景深的概念後,我相信一定會有人搞不清楚這東西到底是「怎麼控制的?」
那個等等再講,我還沒說完呢,光圈完了eason再來教你『焦距
理論上來說,「焦距指的是鏡片組中央到感光元件平面的距離」。
不過我相信不會有人想用這套說法來吸收知識的~所以我就用不很正確但卻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吧!
簡單來說,「焦距就是望遠鏡頭與廣角鏡頭的區分」;短焦距指的通常就是比較寬廣的視角,長焦距則為比較窄的視角。
(以我們最常見的135mm系統*來解釋,通常30mm以下都可稱之為廣角鏡頭,200mm以上為望遠鏡頭。)

短焦距的廣角鏡頭,其視角很寬,可以容納下相當寬廣的畫面

此為16.5mm之超廣角鏡頭,擁有非常寬的視角。一般人的雙眼視角約為35mm左右,這張圖已經超越了人眼的視角了~


這張就是所謂的望遠鏡頭,擁有很小很小的視角,其所帶來的就是可以拍到相當遠的物體~

畫面中元素為一尺寸近1公尺的芋頭葉,拍攝距離也約莫5~8公尺。
使用的是300mm的望遠鏡頭,它沒能拍進很多東西,但是可以把遠處的東西給拍大~(好白話...)



科科...認真的同學應該開始注意到了一件事...
有沒有發現到這兩張廣角與望遠的示範照跟上頭解釋景深範圍的照片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沒錯,大家仔細卷上去看照片就可以發現到"淺景深"跟"望遠鏡頭"的示範照都有一樣的感覺!
背景很糊(景深範圍很小),視角也很小(沒能夠拍進四周的景物)。
同時!"深景深"的照片也跟"廣角鏡頭"一樣~視角很寬廣,景物也都很清晰!

好!我告訴你景深怎麼控制吧~
控制景深的三元素:焦距光圈與被攝體之相對距離
1. 焦距越長,景深範圍越小;焦距越短,景深範圍相對越寬。
2. 光圈越大,景深範圍越小;光圈越小,景深範圍相對越寬。
3. 距被攝體越近,景深範圍越小;距被攝體越遠,景深範圍也相對越寬。

這三個元素相輔相成,但並不會缺一不可
只是說三個條件達成的比例越多,效果就會越明顯。




快門跟ISO又是啥鳥?


快門,指的是感光元件曝光的時間。
我直接以最明顯的例子說明吧,請看下面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的快門時間約為8秒鐘,也就是說相機的快門廉總共開啟了八秒、感光元件連續吃了八秒鐘的光
畫面上那些光線,實際上為路燈,但我是在車內移動的,所以對相機來說那些光線即成為了一條條的光條了~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相機與景物皆固定不動,否則要畫面清楚,那可是比越南還難啊!(嗄?)

相對的,也有曝光時間很短的
看看上頭的慢速快門可以保持畫面持續動感,然而快速快門則是"凍結"動作~

這張飛行傘起飛就是個很標準的例子,起飛的那個剎那動作相當快
如果快門速度不夠快,只會拍出跟上一張照片一樣流暢的莫名其妙照
所以快門速度要快,才可以凍結住快速的動作!

另外,快門速度不單只是控制上述那碗糕而已~
還有就是"進光量"的問題!
在高速快門的情況下,快門廉會唰的閃過一下,也許1/500秒、也許1/2000秒~
如果你使用的是高速的快門,但是現場的光線卻不是那麼的足夠時,你將會得到一張曝光不足的黑壓壓照片
反之,慢速快門的情況下,除非現場光線過低,否則你通常都會拍到亮的亂七八糟的照片。

那,ISO又是啥?
ISO一般指的是「感光度」,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我們傳統底片。
還記得的朋友應該都會有印象,"室內或是晚上拍照時,要用400度的底片;白天大太陽則是100度底片"
感光度數值越高,其能夠吸收光線的能力就越強,但是相對的畫面上就會產生更粗大的感光顆粒。(數位時代則是較多的電子雜訊)
反之,感光度越低,吸收光線能力也越低,畫面的純淨度則越高。


綜合剛剛所教的「快門時間」來看
當你想表現高速動態的凝結感時,現場光線卻又不是那麼的足夠,你就可以提高ISO感光度來增加光線的吸收能力。
又或者,你在大太陽底下/光線相當充足的環境拍攝時,你不需要考慮快門時間,但卻想要得到很純淨的畫面,就可以把ISO給降低~

極端一點的例子,拍攝極光~~
極光通常不會非常的亮,又多為晚上才能看見,加上其又不是固定不動的光線
所以要拍攝的時候,就必須以高感光度來拍攝,再依據想表現的方式來控制快門時間,同時更因為極光非強烈光源且可視為無限遠的距離,所以還可以使用較為大的光圈來輔以捕捉極光。
(我沒拍過...這些只是參考用的理論而已....囧..)



測光系統又要測啥?


其實拍照的概念就只有兩種
1. 選擇構圖與對焦點
2. 選擇所需之光圈快門值

我先回到最早期的拍攝原理來解釋~古早時代的相機沒有所謂的自動對焦系統、也沒有所謂的自動測光系統
對焦,它頂多算是汎焦而已,一定距離外畫面都在景深內,根本不需要考慮對焦的問題~
測光,光圈通常無法調整更別說是快門了...

因為對焦不是這個單元要講的東西,那就在這忽略調它吧
後來的相機可能多了內建測光錶,或是利用外接測光表來計算所需的光量
所以我們開始知道所需要的光圈快門值各是多少~

接著,又有各種不同的測光計算方式給冒了出來
一般常見的可能有平均測光(均衡、xx區測光等的名字很多種,各家都不一樣)、中央加權測光、點測光
而其實那些測光演算法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計算出所需的光圈快門值」而已。

每個品牌所使用的圖示都略有差異,這邊僅以NIKON系統作為範例。實際上來說大家都長得很像...

由上到下分別是:中央加權測光、平均測光、點測光

但我還是解釋下那些測光法的概念好了~
一般最常見的平均測光的,通常是取整個/絕大部分的畫面各個不同的亮暗處,施以加權計算,計算出「這個範圍內光量的平均值」
然後再用這個數值來抓出其所需的光圈快門值。
而這個區域就則是平均測光最大一塊(通常可以算是畫面的7~8成面積);
中央加權就是對焦框的那個圓形框線的範圍(視各家廠商不定),屬於第二大的區塊;
區域最小的點測光則是畫面中某個單點的光量(一般約莫1.5%~5%左右的範圍)。


好,那問題來了。
弄的那麼多種幹啥?(拍照啊!不然咧?烤麵包喔?)
主要就是讓攝影者能夠更自由自在的拍攝出想要的畫面!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逆光人像
當你使用最一般的平均測光時,所拍出來的人像絕大多數都會變成剪影而失去了畫面細節~(就是背景亮的,人黑壓壓的一塊)
但若你使用了中央加權或是點測光模式時,其測光區域就不會受到四周強烈的逆光而產生人像的曝光不足
@#%︿*諸如此類的...........(沒這麼不負責任吧?)


所以呢,不論是哪一種測光模式
都只是算出一個數值,再把光圈快門值給套進去罷了
包含了你使用曝光補償來加加減減也都是一樣的意思。

反觀早期機械式相機其實還比較單純簡單易懂呢!
光圈要多少自己訂、快門要多少自己轉,再看看相機的測光表來加減光圈或快門即可
沒有什麼模式的問題,充其量就只是曝光補償的概念罷了~


這邊我給大家另一個思維的方向:
光圈大小,就那幾個~
快門值,也沒多少種~
算起來總共百多種組合,但是實際上能搭配你所需要的場景的光圈快門組合其實沒有幾組
所以與其在那邊想說要S模式還是A或M模式的時候,不如搞清楚大光圈與小光圈之間的差異、長快門與短快門的差異

光圈影響的除了進光量、景深之外,還可以拿來控制強光與弱光!
光圈大就是不論什麼樣的光,大小都通吃~
光圈小呢,如果你的光線不夠強烈,還不見得能夠被感光元件給吃到光~
像是底下這張照片就是此例~

現場有強烈的日光直射畫面中央的綠葉,同時其他區域仍有些微光線。但因光圈小,所以部份較微弱的光線就自然而然的被畫面給捨棄了

快門呢,快門除了曝光時間長短外
同時也能夠像上例般的控制微弱光線~

這張快門時間大約是15秒,而現場肉眼所及基本上是暗濛濛黑壓壓的一片
只有幾盞微弱的光源,而也因為我使用長時間快門,所以原本幾乎可視為不存在的微弱光源在時間的累積下也漸漸的成為了可以充滿整個畫面的光源了~


拍攝手法的說明到目前為止,eason只想讓大家知道
不論使用什麼模式、啥樣的光圈與快門,真正影響到畫面的其實是這些最基本的因子。
數位時代最大的優勢就是隨拍隨看與幾乎零成本的好處,著實不去好好利用才真的是浪費你手上那些高貴的器材呢!
(這一段如果看不懂或是看的亂七八糟一頭霧水的朋友,放輕鬆,以後會有這個主題專文討論的)



我們來聊白平衡

白平衡啊白平衡,這個很多人搞不清楚但往往卻是最重要的東西
不容易懂,也不容易搞清楚「到底要用哪一組白平衡?」

你開心我隨意、街坊鄰居聽我屁(嗄?)
白平衡這個課程我之前就已經寫過了,而且我相信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操作~
所以我這邊就不再多說了!完整的教學請大家點底下的連結吧~

看看底下這兩張照片,就會知道白平衡所影響的東西究竟有多大了!

一樣的東西,不一樣的色彩
所給人的fu也完全不一樣~

想知道白平衡這個討人厭的東西究竟怎麼搞,還請大家用力的點下面的連結!!
今天,我們來聊白平衡~ 
或者,也可以參考我的部落格回鍋版 



閃光燈能吃嗎?

閃光燈主要分兩種:相機裡頭內建的小東西,跟需要花錢另外買的大東西。
這兩種東西主要差別就是一個要花錢,一個不用......

好啦,比較大的差別是:閃燈的亮度(出力)跟閃燈的應用方式
內閃基本上只能夠直接出力,並沒有太多的選擇
外閃呢,除了可以直接閃燈外,有些還可以做不同角度的反射跳燈以達製造出各種光源;甚至是可以當成無線閃光燈來做遠距離的主要/輔助光源...玩法太多了~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閃燈模式~
有兩種,分別是前廉閃燈跟後廉閃燈
前廉閃燈,就是大家一般在用的~很單純的閃光
後連閃燈呢,則是在快門關閉前才閃光(前廉是快門開啟的同時閃光)

大概來說就是像底下這樣的順序:
(前廉閃燈)快門開啟/閃燈啟動--閃燈熄滅--快門關閉
(後廉閃燈)快門開啟--閃燈啟動--閃燈熄滅/快門關閉

ok, 那~"有什麼差別?"
.......嗯..
..嗯..............
其實對一般拍攝來說是沒有差別的啦~囧rz
因為這兩種閃燈模式的主要差別在於先補光跟後補光,最容易理解也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夜間拍車子的光跡~
(假設車子由左跑到右邊,由相機拍下這個跑過去的畫面)
前廉閃燈的情況下,所拍出來的畫面是:左側凝結的汽車,以及車燈往右側移動的光跡。( car_______ )
後廉閃燈剛好顛倒:車燈由左往右的移動光跡,與位於右側的汽車。( ______car )
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例子,其應用層面蠻廣的~這邊就不再贅述了。

(閃光燈的應用課程,基本上應該會在不久的將來慢慢的寫出來...)



防手振

啊哈~
防手振來了,這個被大家視為必備功能,甚至是當神膜拜的東西
(這東西主要有兩種,分別為裝在鏡頭裡面的,跟裝在機身裡頭的)

防手振的原理主要就是在相機/鏡頭裡頭裝了幾個慣性陀螺儀,讓相機知道它有沒有被移動~(跟Wii的手把Wiimote一樣概念)
假設我在拍攝的瞬間,手不小心將相機向下晃動了一點點,被感測器給感應到了~他就會做出反向補償來抵銷掉

就是這張圖片的意思,因為感應到了相機移動所產生的光軸歪曲,所以便移動鏡片組內的藍色補償鏡片來使光軸能垂直入射於感光元件上頭~

(圖片引用自Panasonic jp 
這個概念屬於鏡頭移動式防手振系統,其會在鏡片組內有塊補償用的可動式鏡片~
而感光元件移動式的防手振系統即為上頭說到的"裝在機身內"的那種,一樣意思~就是感光元件能夠移動補償其光軸的歪斜。

好,結束。
不過我得說的是~
防手振能夠補償的範圍有限,大家別過於依賴那碗糕
另外就是當你所使用的鏡頭是屬於長焦的望遠鏡頭時,防手振效果會比較明顯。畢竟長鏡頭底下視角相當小,隨便一下就會晃的亂七八糟~相對的,廣角鏡頭在這東西就沒有那麼強烈的效果了。
以及就是慢速快門的情況,當你的快門時間比較緩慢時,防手振也會有部份的幫助!但是這個東西會依據不同拍攝場景與拍攝參數而有所不同,再加上每個人手持相機的穩定度也不大相同,所以我就不對此做太多說明,大家拿起手上的相機來試試看就知道了!





ok
這樣寫一段拖一段的,最後還是被我給寫完了這篇教學文了~
大概就是這樣,我想下次....應該就是拍攝技法了吧?......(真的嗎@@?)



今天,我們來聊白平衡~

前幾天我在準備埔里小鎮吃透透時,我妹問了我一個問題~

"為啥這兩張照片顏色差這麼多?"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不過就是白平衡的問題而已嘛!?
"那是什麼?"
這個不太容易用白話解釋喔!
"唉唷,你說啦~"
OK,我試試看.....


好,你想像一下~
一個開鹵素燈的房間跟開日光燈的房間
走進去你會覺得哪間比較溫暖?

"鹵素燈那間啊!?"
不錯! 至少你還沒白活這幾年~~
"............"



這個就是"色溫"的問題
鹵素燈的光線屬於偏黃偏橘的色彩,是屬於較低的色溫

一般來說,色溫低給人的感覺是屬於溫暖的
相對的,高色溫會讓人覺得偏冷

聽不懂? 沒關係
給你看一張來自dirhome的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一般日光燈的色溫約為4500~6000K左右,鹵素燈就為3000K~



好,那我們回到問題的一開始
為什麼顏色差那麼多?
一樣是魚鬆,怎麼色彩完全不一樣?不同相機?不同時間?
其實都是我在同一個時間用同一台相機拍一樣的魚鬆~

左邊那張是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因為魚鬆本身反射的關係造成相機白平衡誤判
右邊的則是我用內定的陰天白平衡,所以算起來這是比較接近真實色溫的

"啊~就不懂啥是白平衡吼"
后啦!賣剎~~聽我說咩!


白紙,是白色沒錯吧!
"廢話..."
那你如果在鹵素燈光底下看,白紙看起來就偏黃了吧!?
相對的,我放在藍色燈光下也是偏藍吧!
這就色光的影響~


假設說你現在在鹵素燈光下拍照,拍起來一定都是偏黃~
可是如果你想拍出"正常"的色溫,你就要給相機一個標準
告訴相機"白色長什麼樣子",如此一來相機就會以你給他的色溫為基礎拍出你所要的照片

相機沒辦法像人眼一樣精準的判定出"正確"的環境色溫,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某相機的白平衡掰咖的原因之一!


哈!那這樣你知道為什麼上面那兩張照片會不一樣了嗎??
"不知道....= =a"


~"~ (@#$%^....口水不用錢的啊!?)
左邊那張照片是自動白平衡但是因為魚鬆的反射(反射出橘色光),讓相機以為週遭的光源是橘色的暖色光,所以相機就很自動的提高色溫來拍攝。

原本橘色的魚鬆卻變成黃綠色,你對照一下上面的色溫表~沒錯吧!?色溫提高了!


"那右邊那張正常的又是怎樣?"
那張喔? 那張就是我"告訴相機白色的基準"所拍出來的!
"要怎麼跟相機說? 打電話跟它說啊?"
.......
一般相機都會有幾個內建的白平衡模組
陽光白平衡、陰天白平衡、鹵素燈白平衡、日光燈白平衡..等等~
這種東西就是"白平衡裡頭的情境模式"!陽光下的白色是怎樣? 日光燈下的白色又是怎樣~

右邊那張就是使用陰天白平衡,告訴相機"其實現場色溫並沒有那麼高"
所以才能夠拍出比較接近真實的色溫。(不過其實當天的那個環境也是接近陰天的色溫!)



呼.....這樣講妳聽的懂吧?
"懂懂懂!"



ps: "通常來說"一般人對於3200~5500K的色溫是覺得比較舒適討喜的!! 所以你拍美眉時色溫就不要太高,會比較討喜!!

(當然.....不侷限在拍美眉啦)






****************************07/26新增****************************




既然大家都有興趣~
那我順便補充一下本來想說卻沒放進本文的部份吧!



現在你我都了解白平衡,那~是不是拍照就"必須"照這個方式下去run會比較好?會比較漂亮?
答案我想見仁見智,不過我認為"白平衡是你們創意的延伸",而不是一個準則。


你可以看到不少人都有類似的感覺!
kevin1211 wrote:不一定調對了會比較好
*采昕* wrote:到底要該物品的原始色,還是現場的燈光所造成的色澤。
kevine wrote:所以,個人認為過度講究準確的色溫,對攝影的創作也不見得是好事啊!
想想看~~
白平衡究竟可以改變哪些畫面中的元素??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兩張照片大家有什麼感覺? 你們認為大約是幾點拍的?

仔細觀察雲朵的形狀,是不是發現了好像是同一朵雲!?
只是左邊那張仰角比較高對吧!!

這一樣是同個時間,同個地點拍攝的~
拍攝時間是傍晚6點多,右邊那張很符合當時應有的情景吧!
左邊那張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早晨的感覺!?


決定想拍出什麼樣的感覺,然後再利用你所擁有的攝影知識來創作。
接著,就好好享受那份成就感吧:)





喔!對了!?
"自訂白平衡"了解嗎?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啟自訂白平衡設定,然後拿張白紙
利用"現場光源"的反射光來給相機白色的基準。
(白話的說法就是拿相機拍白紙啦! 拍滿整個畫面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