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2011/1209-11

2011122823:33

 

這是屬於西螺人的嘉年華會。剛好我人在西螺,可以恭逢其盛!


 

 

2011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 (12月9至11日)

  

2011年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12月9至11日在西螺登場,展開為期3天文化活動,以「運動.韻動」為主題,展現遠東第一長虹的風華。西螺大橋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包括七崁武術傳奇、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延平老街、有台灣味道的西螺醬油等,創造出西螺獨有的風格。

活動期間將有遊園小火車帶領民眾漫遊西螺大橋、欣賞濁水溪之美,並可重溫50年前台糖小火車行駛於西螺大橋的往日情懷,還有特色小吃市集、農民市集與創意市集。遊走兩岸參訪西螺大橋兩頭、西螺老街文化館、西螺東市場、西螺福興宮、溪洲小棧,蓋滿六個戳章就送小禮品。

 

~~維基百科記載~~

興建背景

濁水溪台灣中部重要分界河。由於河面廣闊,16世紀歐洲人所繪之台灣地圖,甚至誤將台灣分為北、南兩島。長期以來,兩岸人民往來時必須長期倚賴竹筏等交通工具,若遇上溪水暴漲,則嚴重影響兩地交通,因此一直有興建交通橋樑之議論。

日治時期,跨越濁水溪下游的陸橋僅有縱貫線之鐵路濁水溪橋,未有公路陸橋跨過。旅客渡濁水溪須轉乘鐵路或竹筏。

[编辑] 興建歷程

西螺大橋於1937年(昭和12年)開始發包興建,日治時期主要的建設部分為橋墩,方法是先以鐵條綁出橢圓形空心板模,接著灌漿抽沙來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如此反覆作業,使每座橋墩的基樁高度約二層樓高,32座橋墩於1941年完成,之後因戰爭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成為未成道路。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在美援下於1952年5月29日再度開工。

[编辑] 竣工通車

西螺大橋於1952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雲林、彰化兩縣居民為橋名引起爭執,後來是沿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使用英譯名,才稱為西螺大橋。

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遠東第一大橋,亦使日治時期即定線的縱貫道路全線通車。另外,橋上亦併設糖業鐵路,形成鐵公路同行現象,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最晚完工的一段,唯1979年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1]

[编辑] 近況

1997年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間的溪州大橋完工後,西螺大橋轉為供小型車、機車、自行車通行的便橋,2000年曾被提議因此橋老舊應予拆除。在雲林縣與彰化縣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

[编辑] 其它紀事

 

這是新加在橋墩上的標緻!

西螺大橋曾經是遠東第一大橋。全長1946公尺。完工於民國四十二年。已經快六十年了。

以當時的科技,能夠蓋這樣一座大橋,真的很不容易。

這座大橋的歷史,曾經列入當年的教科書當中!

整座橋封起來,好像西螺人都出來了--扶老攜幼的走過這一條承載了多少西螺人記憶的橋!




 


兒子剛好有空,就陪我回來啦!


身為西螺人,能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總是會多一分的歡愉!

我的寶貝兒子!光看兩個人的相識度,不用驗dna就知道---當年絕對沒有抱錯的!

跟我最親愛的姪兒們來!

還有我弟弟,剛好是他五十歲生日!



光是這條充滿了地方色彩小吃,就讓人逛不完啦!



 走過很多地方,還是自己的故鄉好。

剛好也看到蝶戀花的大型遊覽車,帶來兩車子的觀光客-----

真希望西螺能早日成為台灣受歡迎的觀光景點!